董昭冒险单骑折返,说服二人归顺曹操,因功擢升冀州牧。
建安四年,曹操欲派遣刘备征讨袁术。

董昭闻讯匆忙进谏。
只见他躬身行礼道:"明公,刘备胸怀大志,更有关羽、张猛将相助,终非池中之物。此番派他出征,无异于纵虎归山。"
曹操虽知刘备乃当世豪杰,但因有言在先,不便食言。
不出所料,刘备到达下邳后便斩杀徐州刺史车胄,公然举兵反叛。
曹操勃然大怒,亲率大军讨伐,同时调任董昭为徐州牧。
安喜县县尉刘备目睹此景,不禁愕然:我怎会投效曹操麾下?
曹操凝视着画面中与自己对峙的刘备,目露寒光,暗自思忖日后若再见此人,当立即诛杀,以绝后患。
各路诸侯见状,皆在心中感慨:看来曹操也非全然纳谏之人。
如今曹操已平定北方,不知会否如袁绍般盛极而衰,最终走向......
且观后事如何发展。
此时,画面转换,伴随着旁白声:
建安五年,颜良进犯东郡,曹操命董昭出任太守,随军迎敌。
建安九年,曹操久攻邺城不克。
董昭得知魏郡太守袁春卿守城,建议曹操将其父从扬州接来,并致信劝降,言明唯有献城方能忠孝两全。
袁春卿方寸大乱,最终邺城告破。董昭因功晋升谏议大夫。
建安十二年,曹操远征乌桓,为粮草运输所困。
董昭献策开凿平虏、泉州两大运河连通海运,彻底解决粮运难题,受封千秋亭侯,擢升司......祭酒。
群臣 ** 曹操加封王爵,曹操坚辞不受。董昭特意入府劝谏。
画面中,董昭步入相府,施礼后进言:"主公当循古制,设立五等爵位。"
曹操推辞道:"五等分封乃圣人之制,非人臣所应为,吾岂敢僭越?"
董昭再次进言:"纵观青史,凡辅佐明主之臣,未有能及明公之功业者。"
即便立下如此不世之功,也终难长久立于人臣之位。
如今天下之主为保全清誉名节,反倒舍弃了更重的担当。
世间或有德行之士超越伊尹、周公,却难再现太甲、成王这般明君。
当世百姓比殷周之时更不易驯服,纵有臣子谋定百利无害之策,总遭宵小阻拦,致使王道难行。
主公威仪虽冠绝古今,若不趁势立下万世之基,终将为后世埋下祸根。
董昭蒙主公厚恩,岂忍坐视基业倾颓,望主公慎思!
曹操闻言默然,终是颔首受谏,先晋魏公,再登魏王之位。
见此情景,诸侯皆惊。
曹操竟敢僭越称王?
自高祖立"非刘不王"的铁律,曹操公然违逆汉室祖制,就不怕天下共诛之?
因这画卷仅映董昭之事,难窥诸侯动向,众人无从知晓当今天下格局。
以彼时眼光观之,曹操此举实难容于天地。
然董昭之言已昭然若揭——
画中曹操功高震主,忠臣之路已绝。
天子猜忌,百姓非议,终将性命不保。
古来功高者皆鸟尽弓藏,欲保基业性命,唯有裂土称王。
曹操亦慨叹:若无董昭点破,此生恐与王位无缘。
荀彧等汉室忠臣,皆目眦欲裂瞪着董昭虚影。
若遇此贼,必诛之而后快!
————
楚云话音再起:
建安二十四年秋八月,汉水骤发蛟洪。关羽借水势筑堤破坝,困曹军于樊城,曹操急召众臣议事。
就在这个时候,江东的孙权派人送来一封信,信上说:"我准备攻打江陵和公安两座城池。这两座城池的位置极其关键,只要拿下它们,关羽必定不战自退,樊城的包围自然就能解除。这个计划请魏王一定要保守秘密。"
曹操召集众臣商议这件事。
大多数人都主张要保密,只有董昭提出了不同意见。
他恭敬地向曹操行礼说:"主公。替孙权保守这个秘密,让他白白得到这两座城池,对我们并没有好处。"
曹操问道:"那公仁觉得应该怎么办?"
董昭清晰有力地回答:"我们表面上答应替他保密,实际上要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关羽。如果关羽不撤军,孙权攻下那两座城,符合孙权的计划,对我们也没什么损失。如果关羽撤军去保护那两座城,不仅能解樊城之围,还能让孙权和关羽互相攻打,我们可以坐收渔利。况且,樊城里的将士要是看不到援军,城内粮食又不够,恐怕会发生更大的 ** 。所以我认为,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关羽对我们更有利。"
曹操听完拍手大笑:"公仁说得正合我的心意。"
于是曹操派人把信 ** 樊城和关羽的军营。樊城的守军看到信后,知道有援军要来,士气顿时高涨,斗志昂扬。而关羽果然陷入两难,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。
最后,孙权的军队攻下了江陵和公安,关羽大败逃走。
延康元年,曹操去世,他的儿子曹丕继位,封董昭为将作大匠。
没过多久,曹丕称帝,升任董昭为大鸿胪,位列九卿,封为右乡侯。
黄初三年,曹丕派夏侯尚攻打江陵。当时长江水位很低,江面很窄,夏侯尚打算乘船率领步兵和骑兵进入江中陆地驻扎,并在江上架设浮桥,连接南北两岸。
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一定能攻下江陵,但董昭又提出了反对意见。
只见他恭敬地行礼说:"陛下,当年武皇帝智勇双全,用兵时仍然非常谨慎,从不轻视敌军。现在把军队驻扎在江中陆地上,万一江水上涨,不用吴军来攻,我们自己就会全军覆没。而且用浮桥渡江非常危险,只要敌人发动猛烈进攻,我们稍有疏忽,大军都将覆灭,请陛下慎重考虑!"
曹丕闻讯后迅速下令,命夏侯尚撤军回防。
吴军趁势分兵夹击,魏军仓皇撤退,阵型大乱。
所幸行动果断,未遭重创。
十余日后江水泛滥,沿岸尽成泽国。
曹丕盛赞董昭谋略堪比留侯、曲逆侯。
黄初五年,董昭受封成都乡侯,擢升太常。
后转任光禄大夫,随驾东征。
黄初七年凯旋后晋为太仆。
是年文帝驾崩,新帝曹叡继位,封董昭为乐平侯,迁卫尉。
太和六年拜司徒,位列三公。
青龙四年五月,董昭以八十一岁高龄逝世,谥号定侯。
当光影凝滞的刹那,
满座寂然,心潮难平。
——四百年大汉竟亡于曹氏?
——曹孟德之子竟敢僭越称帝?
虽有助魏代汉之嫌,
然董昭之才确非许攸、郭图之流可比。
四海哗然,众说纷纭。
曹操面露疑色:"吾子子修何在?岂有废长立幼之理?"
荀彧在帐中握紧竹简:"所志在复汉室,今曹氏父子相继僭越,彧当何去?"
洛阳相府内,
董卓目露异彩:"曹阿瞒可为王,黄口儿能称帝,本相..."
李儒慌忙劝阻:"主公慎言!时未至也!"
董卓默然,眸光晦暗难明。
未央宫中,
刘协挥剑斩断案几:"乱臣贼子!朕誓诛尔等!"
前二人上榜不过博人一笑,
董昭之名现世,却令九州震动。
董昭的计谋并非世人想象的那么出众,大家逐渐意识到,大汉的覆灭与曹魏的崛起,恰恰见证了董昭一生的轨迹。
各方诸侯都陷入了深深的忧虑。如果真如金榜所示,最终曹魏将吞并天下。
难道他们都要走向 ** ?
绝不!
既然预见了未来,就必须扭转乾坤。
董昭正是改朝换代的核心人物,若能抢先将他收入帐下,必能改,写命运轨迹。
画面一转,楚城的声音再度传来。
董昭一生行事低调,但每次出手都雷霆万钧。
特别是护送天子与击退关羽两件事,彻底改变了天下格局。
可以说,没有董昭,曹操就难以称王。
他是曹魏江山的奠基人,是新王朝的缔造者。
谋士榜第十八位:董昭。
战略能力★
战术能力★
其他能力☆
影响力★★
综合评分★★★★
这个评分获得了广泛认可。比起许攸和郭图,董昭的功绩显然更为耀眼。
但董昭本人却忧心忡忡。被金榜曝光后,平静的生活将不复存在。
"是时候离开了。"他黯然叹息。
目睹自己的一生后,袁绍怎会轻易放过他?即便暂时看重他的才能,但看到未来袁绍听信谗言要处决自己的画面,又怎能继续留下?
"前往陈留吧。"
董昭当机立断,连辞官都不敢,直接收拾行装离去。
他心知肚明,若去辞行,必死无疑。
毕竟在预言中,自己活到了八十一岁。
而且预知未来后,曹操定会更加器重自己。
唯有投奔曹操,方能施展自身才华。
然而,能否平安抵达陈留,仍是未知之数。
此刻,楚云的声音再度传来。
“谋士榜第十七位,陈宫。”
话音方落,天幕中显现一道身影。
此人身材挺拔,仪容俊朗,双手负于身后,气度卓然。
正是陈宫。
东郡东武阳,尚未归附曹操的陈宫正独坐庭院,品茶观天。
忽见自己现身榜中,他手中茶盏一顿,面露讶异。
“我竟位列其上?”
随即,他眼中闪过一丝期盼。
不知来日,自己创下了何等功业。
“陈宫?”
曹操凝视天幕,过往浮现心头。
当年刺杀董卓未果,逃至中牟县得陈宫相救。
后因误杀吕伯奢全家,陈宫不辞而别。
彼时不以为意,未料此人竟能跻身谋士榜前列。
可叹。
曹操轻叹一声。
既已错过,便再难回头。
楚云之声继续响彻:
陈宫,字公台,东郡东武阳人。
秉性刚直,谋略过人,少时便喜结交天下名士。
弱冠之年被举为孝廉,后迁中牟县令。
初平元年,曹操刺董失败,流落中牟被捕。
然陈宫明辨大义,非但释放曹操,更决意追随 ** 大业。
画面变幻,中牟县衙内曹操遭擒。
曹操自称:“行商之人,复姓皇甫。”
陈宫凝视良久,道:“昔在洛阳曾识君面,何必遮掩?你分明就是曹操。”
来人,立刻捉拿此人,明日押往丞相府领赏。
侍卫将曹操关入大牢。
深夜,陈宫暗中派人将曹操带出,问道:“丞相待你恩重,为何行刺,自招灾祸?”
曹操冷笑:“燕雀怎懂鸿鹄之志?既已擒我,押去领赏便是,何必多言?”
陈宫挥退左右,正色道:“休要轻视于我,我非庸碌之辈,只问你刺董之由。”


![「初恋白月光回国,港圈疯魔了」后续全文免费阅读_[林染沈枝]最新章节免费阅读-爱八小说](https://image-cdn.iyykj.cn/2408/c1ee6ec26ea1de9f26222fee58afe146.jpg)
![[一顿饭五毛钱,却被老人网暴嫌贵]后续在线阅读-爱八小说](https://image-cdn.iyykj.cn/2408/98c56fbc91d26124301d0347c1cca8de.jpg)

![[听见女儿腹中孩子心声后,我杀疯了]后续已完结-爱八小说](https://image-cdn.iyykj.cn/2408/9e472f1b8093801881440e72d2dd1aa4.jpg)
